close

陌上塵《失去的城堡》讀後心得

陌上塵,原名劉振權,1952年生的苗栗人,16歲便到基隆和平島的台灣造船公司工作,十大建設時期政府於高雄港邊建立中國造船廠。1976年至日本受訓回來後,轉到中船工作,1987年和當時立委王義雄一同組織工黨,1994年自中船退休,1996年加入建國黨為創黨黨員,後來曾從事記者工作。

陌上塵從1966年開始創作,其筆名取自陶淵明〈雜詩〉(之一)其中的首句:「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他最早期的作品是詩與散文,1979年開始集中創作小說,尤其是1983年的《夢魘九十九》、1986年的《長夜漫漫》與1997年的《出局》等小說集,故事大多描寫藍領勞動者的勞動與社會處境。


✍️

儘管書寫的是工人小說,作者的文字上卻並未偏袒勞方,也沒有特意放大資方的唯利是圖及惡劣行徑,在著墨於資本家的心態理念上,也以同樣篇幅地盡可能呈現。

整本小說以二十多篇短諞張故事成冊,當中作者並沒有以一貫的寫作手法一一表述,而是各有不同地描繪,如前面所談到的以蒙太奇方式結尾的兩篇;〈告密者〉則倣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以六位角色的自白一一陳述故事間的整篇樣貌。


在讀畢後,回頭仔細回味了書本在最前面的三篇序的內文引言,才得知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在勞動場域中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的真實故事,更對於幾篇特別有感的人物之境遇和結局感到不勝唏噓。相較於月初讀的敘述一個事件之始末的《憤怒的山城勞工》,儘管整本小說由二十餘篇的故事串聯而成,篇幅相對短,卻不減我對於書中各個人物的同情與感慨。我對當中幾個章節都有程度不一的感受跟傷感,儘管有些章節的結尾看似斷得讓人意外,沒有展示明確結尾,或說是作者刻意為之,但我想更多的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很難予以正式的結尾吧,很多書中談到的議題也並未只發生並止於那個年代,仍舊發生在此刻的環境社會底下,也依舊沒有地不斷上演著,默默地。


🎥

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幾篇內容,作者用蒙太奇式手法結尾的章節,分別是〈火浴〉、〈兒子的天空〉、〈加班〉可以看到。老實說我在讀完這幾張篇章時,對我看到並產生的文字意象感到困惑跟不確定,立刻和呱呱討論起來,確定作者文藝和我所想是否相同,也在看完序後更加證實自己的所想。突然其來的差異手法,著實讓人感到頗意外跟險些招架不來,也會引來閱讀上的疑惑跟暫停。但這卻是成品,我想或許是因為若都以一貫的敘事手法描繪二十多篇,怕讀者會感到疲乏?不曉得真正原因為何,但總之是這樣了,換個角度思考,這也是意味著作者不甘於僅用一種方式書寫,而是選擇好幾種方式。


🇨🇳 👴

另外也想提我不曾想過會在工人小說裡看到的面向,關於老兵離鄉來台扎根的境況與遭遇,可以在〈天梯〉、〈老畢的明天〉中能窺得一二。兩篇敘述的人物腳色心境,是那樣深刻與駛人沉痛,尤其是老畢的明天,關於其最後的遭遇,無疑是又一擊重擊,無法回到家鄉的多年後,竟連一個與之共組家庭的對象也臨陣落跑,被放了鴿子的老畢,那沈痛的悲哀,就如同前些日子老畢和老友兩人在飯桌上痛哭失聲一樣,不忍直視。


〰️

最後,儘管每個時代幾乎都是在轉換中變動,八九○年代所發生的改革與事件,對照此刻的狀況依然是存在,很多問題與境況──比如勞資關係、勞動環境等等,雷同到無法忽視與不在乎,請花點時間思考吧,首先,可以從這本小說讀起,相信一定會引起大家不小的感觸跟思緒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失去的城堡
    全站熱搜

    一支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