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青矗《工廠人》讀後心得

楊青矗1940年出生於臺南縣七股鄉,十歲出頭因父親到中油高雄煉油廠任消防隊員,隨父母遷居高雄。1961年父親不幸殉職,被以撫恤遺族身分進入高雄煉油廠工作了19年,在此寫下《在室男》、《工廠人》、《工廠女兒圈》等以農民、工人為主角之小說著作,楊青矗甚跨足工運及政治,1979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四年,出獄後專注臺語語文與研究,編著有《台華雙語辭典》、《台灣俗語辭典》、《台詩三百首》等。

 

《工廠人》於一九七五年出版,是楊青矗以工廠人為題的第一本小說,甫出版即流傳甚廣,工廠勞工視之為理解他們困境與心聲的代言人。而為不負期望,他廣發問卷四處訪談以搜集資料,本書收錄十則短篇,對於勞工在階級歧視與制度不公之下的種種面相,或許咬牙隱忍、或許伺機牟利、或許在某個適當的時機倒打一粑,作者不文過飾非地讓社會大眾直面這一切。


📄

對於最後收錄的楊青矗的訪問卷印象特別深刻,三十六個問題,從表象的基本資料、感情的狀態與想法,一路詢問到工人內在、思想上的價值觀與理念,特別是第二十三、三十一、三十四題。

二十三、您對目前歐美移來的女權運動有什麼感想?結婚後想只做家庭主婦,或繼續幫先生賺錢?

三十一、您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是什麼?

三十四、您有什麼想要我為您解答的嗎?


也因著此書是基於楊青矗的大量訪問研究集結成的作品,對比上回聊到的作品《失去的城堡》,雖然皆屬於短篇小說,《工廠人》的故事感沒有那麼明顯與刻意,或許也和楊青矗的敘事手法和年代有關。此外,他在序中提到是以儒家經世哲學思想,藉以探討在這環境下的各種人性而撰寫此書,閱讀起來感受到年代間的差距,並沒有比讓人感到微困惑的蒙太奇式手法收尾還要唐突,在每篇章節的收尾也算是有個交代和結局。


此書總共收錄不過十篇,我卻對好幾篇都感觸很深,更深感無奈當年的勞工制度之缺乏與不平等。特別是前面幾篇,看完的當下心情遲遲無法平復。分別是《工等五等》、《低等人》、《上等人》。

🥀

這邊想聊一下《工等五等》,以主角陸敏成因為不願奉承長官、上司也沒有因為他的認真努力而給予應當的獎勵和升遷,使得入公司以來始終是最低等級,眼巴巴看著同期同事一年年不斷地上升,兩者獲得的薪資、獎金、福利差距也越來越遠。申請不斷遭拒的陸敏成,最終決定離職,另尋出路的收尾,是作者寫下了一絲希望,不只給文中的角色,更是提供讀到讀者一定的慰藉,或說至少是讓我感到寬慰了一些,儘管現實的爭執與難處如此殘酷與血淋淋,天始終無絕境之處。

「為了一點退休金混到退休,生命已經枯萎了。趁年輕有幹勁,出去闖幾年,成功失敗另外一回事。年老死了,可在墓碑上刻下:我真正幹過了,活過了。」


🪦

另外還想聊《低等人》,內容是講述一名臨時工董粗樹的悲慘境遇。儘管身為大公司的宿舍清潔員,成日與住戶們的垃圾為伍,自認為低等人的他,卻沒有因而抱怨或是另尋出路,反而做了三十年。生活窮困歸窮困,與高齡九十二歲卻仍舊健康硬朗的老父共同生活卻很快樂。

而因爲交通車的乘客嫌棄他身上的味道加上不願意與查票員求求情,使得粗樹伯的每天來回花費四個半小時的時間走路上下班。這樣的通勤時長我完全無法想像與忍受,他竟然能這樣日復一日。

最後想談的是關於結尾,傷心到不行。粗樹伯在即將滿六十五歲前兩個月接到解僱通知後,碰上公司的殉職紀念,嚴肅與莊嚴的儀式使得感動,突發奇想地趁還在職的半個月內自身的殉職獲得撫恤金藉以照料年邁父親。

生命本不分貴賤,也不能用金錢衡量值得與否。但作者透過故事人物決定於在職期間的殉職,使得死亡變得「有價值」可言,這樣的結果實在使人感到遺憾和無奈。


🚩

而儘管作品出版至近已餘三十多年,書中談及的勞資糾紛與狀況仍舊存在,臨時工的境遇、賄絡、攀關係、技工與工人間的等數的不平等待遇、不倫戀等問題,部分現象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儘管在法律上確實越趨平等及有利於勞方,仍然有尚待改善之處,而在資本社會之下,勞方終究是屬於弱勢的一方。月初勞動節的台鐵罷工事件就是一證明,資方甚至公開鼓勵那些並未參與罷工的人員,並給予了為數可觀的鼓勵津貼。然而工會並沒有退讓或罷休,上周也關注到他們預計在雙十及年底的選舉日罷工,持續捍衛自己的權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工廠人
    全站熱搜

    一支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