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珠兒《紅燜廚娘》讀後心得

蔡珠兒,南投人,天秤座,台大中文系、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記者多年,現居香港。著有散文集《花叢腹語》、《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等書,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

全書共五十二篇,從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而蔡珠兒不僅以音樂佐伴、以氣氛增味、以文字追索美味,她更不忘料理文字,料理生活心之所繫,在她的字裡行間,文學故事裡的主角化身為一道道的美饌佳餚。


♾️

整本小說,共計五十二篇撚手而來的隨筆卻無處不見蔡珠兒對生活的處處留心,每每翻閱皆十足地感受到她對食物的痴迷與熱愛,更是用心過著生活。以下節錄幾段短篇的內文並簡短分享。


🍊

「如何分辨橙子和橘子?這是小學自然課的問題。如何分辨橙子和柳丁?這是大人搞不清的問題,就像如何分辨沒關和薔薇、中卷和烏賊,以及罰款和納稅,過了年紀就沒人發問,問了只會被唬弄。」「在柳丁的滋味裡,我聞到台北濕冷的冬雨,嚼出一粒粒的情意結。」

在〈柳丁情節〉裡,藉著柳丁的氣味和模樣連結到對台北的記憶。儘管身為台北人,我卻對蔡珠兒眼中的台北印象極其陌生,時空背景的差距想當然多少造成了橫膈,不過若是問起我看到什麼食物會連結到台北,一時半刻大概會頓在那邊思索半天吧。這樣一想覺得自己和土地的連結或許並不是那麼深刻,儘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好一段時日,卻幾乎沒有用心去體會及感受它的模樣。


🍵

「滋味當然還是好,然而幽微隱約。茶味和蝦味皆輕柔縹緲,材質口感的對比若即若離,一派空靈,和雨中的西湖相互呼應。尚品茶菜的奧義原旨,莫過於此,聲氣相聞卻又兩忘煙水。如果烹調像造字,茶菜就是會意假借,借點情為心領神會,點到為止就好,像茶葉蛋那樣死滾爛煮就不入流了。蝦仁向龍井借來意境,龍井向歷史借來名氣,我們則向西湖借來傳奇,真偽變得朦朧虛軟,就像湖上紛紛的霧雨。」

蔡珠兒不單談味覺上的感受,更擴大範圍到飲食的當下,從地理位置、名稱由來、自身經歷等各角度切入、探究。


🍢

「魯迅會氣瘋了。⋯⋯在這唐人街的迪士尼,沒有革命和殺頭,沒有瘋狂和憂鬱,沒有沈重的閘門,只有相機、零嘴和笑聲。歷史困局,國足悲劇,時代斷層,統統被剔除過濾,抽去骨架和陰影,攤成扁平柔軟的意象,一口一個邊走邊吃,像串在竹籤上的臭豆腐。」

考究食物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及其盛行的特定年代,蔡珠兒連同當時候的風俗民情與社會環境也一併囊括在內,逐一梳理、條列,用精準的文字將抽象的概念書寫了下來,生硬而無情的歷史變成了日常熟悉的小吃,貼近生活之於同時也感受到了歷史的痕跡。


🍮

「我嚥不下甜豬腳,卻愛吃蜜汁火腿,受不了海帶綠豆湯,卻愛吃有肥肉的台式綠豆椪,但香港朋友吃了就大呼哇達(噁心),就像有人認為山粉圓很恐怖。而印度朋友則厭惡台港的痘痘湯,他們慣把綠豆燉成鹹辣的燴菜,做夢也不煮成甜點。」「在甜與鹹之間,我們不斷畫地自限,設定自我和他人的畛域,偏執與禁忌是終身之謎,謎底深埋在基因和文化的叢結裡,糾結不清。」

五十二篇裡,〈甜鹹之間〉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人們因著文化、土地上的差異,盤根錯節地使得各地的人類對某食物有著不一樣的認知和飲食喜好。我眼中的山珍,極可能並非他人的海味,而那又如何呢?無意識地將價值囚禁在無所謂的邊框裡,使得我們看不見原來食物、試營可以有這樣的料理、看待方式。


♾️

「鄰座的澳洲夫婦,吃完飯童心大發,用餐刀廝殺對打起來,拿起便當盒當盾牌。這頓飯似乎摻了神秘配方,催眠般把我們帶回過去,在婆羅洲的殖民時空裡、找到自己的童年⋯。我們吃掉的風情,從來和食譜無關。」

閱讀到書末突然有這段啟發,儘管我對食物的熱愛與癡迷和蔡珠兒根本不是同個級別,味蕾不講究也幾乎不曾著迷過某道料理,且閱讀著她的食記偶有倦怠卻仍愛不釋手的關係,是因為這句話吧,食物之於我們,從來都和食譜無關。食物的用意,除了是味覺上的享受,或許更是一種對記憶的具象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紅燜廚娘
    全站熱搜

    一支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